依附理論 The Attachment Theory
依附…… 是好? 抑或不好?!
還記得, 靖天18個月時, 上BC, 斷斷續續的, 哭了3個月…….
那時, 媽咪就感到, 靖天的依附, 出現了問題!
到9月開始了第1科, 其中一課, 是關於依附理論的………
到第2科, 又有一課, 是說依附理論的… 可惜, 媽咪那次因為工作要開會, 缺課了!! ~~~~
反反覆覆的問了導師, 又問了老師…. 都未能很確定的分辨, 靖天是否有”依附”問題!!
其中一份功課, 也是關於依附問題…….
溫習過, 分享過, 分析過, 根本這個理論, 倒覺得靖天是沒有什麼依附問題的…
其實~~~
跟媽媽分離會哭, 也未必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才這樣;
相反, 跟父母/照顧者分離時, 從不哭鬧扭計的, 亦未必是因為很有”安全感”…
.
第一次接觸這個字, 是從兒童無限的dAISY Lau, 她說: 靖天是因為沒有安全感, 有依附問題, 才會這樣需要我, 還叫我辭工回家湊仔去!!!!
現在……. 靖天媽媽應該有多一點的智慧, 去否決前導師的定論吧?!
.
小孩的依附感, 很大程度取決於照顧者的教養方式….
靖天爸B媽咪, 還努力的思考, 用一個怎麼樣的教養方式, 方為理想?!
.
用了很多時間, 找來譯本…. 新年大吉, 作個好心, 記得花點時間看看啊!…….
感謝!!!
.
何謂依附理論 (Attachment theory) ???
廣義的說:依附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(或動物)所形成的情感聯繫的關係。
所謂「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」, 是Bowly在1947年所提出之嬰兒及幼兒期對於母親的愛之需求理論,其認為出生到三歲間需有母愛的撫育及愛護,若嬰、幼兒此方面遭到剝奪,其心理、生理及社會發展均會有極大的損害。
Bowlby的依附理論,認為從出生至三歲是個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時期,必須要有母親的撫育及愛護。倘若從出生至三歲剝奪了母親的照顧及愛護,其生理、智力及社會發展均極遲緩,可能發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病態。
從依附理論來看兒童的分離焦慮,如果三歲前欠缺母親的撫育及照顧,將使得兒童面對分離時產生焦慮,亦即幼時安全感的欠缺,將致使兒童面臨離別時,更易產生不安全感。
從依附理論看成人的人際關係與兩性關係,如果幼時從母親的照顧及愛護中獲致滿足,那麼其對於環境的掌控力將有所提昇,認為可以主動改變外在環境,因之,在成人的人際關係與兩性關係的建立上,將採主動積極的態度,再者,兒時的安全感將有助於人際互動的穩定性,也較能從人際關係與兩性關係中,感到回饋 與收穫.
.
依附是怎麼測量的?
陌生情境 — Ainsworth基於人類最基本的情緒——害怕——設計了她的實驗。當嬰兒對撫養者產生依戀6個月後,會在下面這兩個容易複製的情境中感到害怕。
陌生人焦慮 (Stranger Anxiety): 6個月之後,嬰兒往往會開始害怕陌生人。當撫養者不在場的時候尤其如此。
分離抗議 (Separation Anxiety): 大概與此同時,也是6個月的時候,當撫養者離開時嬰兒也會開始感到沮喪。
為了研究嬰兒和撫養者之間如何互動,Ainsworth設計了一系列互動性實驗,來測試嬰兒在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情境下的反應。
/
實驗的過程就像:
1. 1min – 母親、嬰兒: 由實驗者向兩人介紹施測的房間
2. 3min – 母親、嬰兒: 幼兒進入房間,開始探索(玩玩具)
3. 3min – 母親、嬰兒、陌生人: 靜坐,和母親談話,和幼兒玩
4. 3min – 嬰兒、陌生人: 幼兒和陌生人在一起(第一次分離)
5. 3min – 母親、嬰兒: 母親返回, 陌生人悄悄離開(第一次重聚)
6. 3min — 嬰兒: 母親離開,幼兒一個人留在房間.(第二次分離)
7. 3min – 嬰兒、陌生人: 陌生人進入和嬰兒在一起
8. 3min – 母親、嬰兒:母親返回.陌生人悄悄離開.(第二次重聚)
..
依附的類型 安全依附型(Secure Attachment), 65%
分離時: 會想念媽媽,尤其在第二次分離時.
重聚時: 會積極的藉著微笑、發聲或姿勢歡迎媽媽.
如果難過,會發出訊號或直接要向母親尋求接觸.一旦被安撫好, 則回去繼續探索。 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,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,和陌生人互動,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,當媽媽回來時,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。 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,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,致力於探索環境,而發展出自我概念。
(1) 特別是母子重聚的情境中,嬰兒會積極地尋求接近或接觸媽媽,並與之互動,如果嬰兒接觸到母親,會希望繼續與媽媽維持此種感覺,倘若被放鬆時,他會反抗,或者在被放下來時會抗議。
(2) 嬰兒對媽媽在重聚情境的行為反應,甚於一般的迎接,可能會微笑、哭或者向前趨近媽媽。
(3) 嬰兒較少或者甚至不會避免與媽媽接觸或者與之互動。
(4) 嬰兒在重聚情境中,較少或者甚至不會避免與媽媽接觸。
(5) 嬰兒或許會也或許不會對陌生人友善,但明顯地是他較興趣與媽媽甚於與陌生人的接觸及互動。
(6) 在分離的情境中,嬰兒或許會感到煩惱,如果他覺得煩惱,那是因為媽媽不在身旁,並非獨自一人,此外,他對陌生人的存在是自在,不過在他心中,他更想要媽媽,而非陌生人。
.
逃避型(Anxious-avoidant / insecure-avoidant), 20%
分離時: 對母親的離去沒什麼反應,當獨自一人時少見有難過的表現
重聚時:主動逃避母親,轉移視線;常將焦點放在玩具上
假如被抱起時,身體會僵硬向外傾.和母親保持距離,常將興趣放在玩具上。
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,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。母親在時不去注意, 母親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;母親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,反而生氣;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。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。小孩對待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。不管誰在這個環境,也沒有太多的憤怒。
逃避型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、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、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。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、孤立、對學習沒興趣、缺乏動機。也不易交朋友。
(1) 在母子重聚場合中,嬰兒會避免接近媽媽或者與她互動,他可能會忽視媽媽回來,如果媽媽接近他時,他的反應不是很熱烈,所以嬰兒與媽媽重聚的過程中,夾雜著逃避的反應,例如轉過身,故意不看她、通過她的身旁或者避免注視她等等的動作及反應,來迎接媽媽的回來。
(2) 在一般情境中,或者重聚的場合中,嬰兒幾乎不或從不尋求接近媽媽或者與她發生互動。
(3) 如果被媽媽抱起,嬰兒幾乎不或從不抱著媽媽,甚至會抗拒,並要求被放下來。
(4) 嬰兒與媽媽接觸或互動時,幾乎不或從不主動地反抗,除非他被抱起,他會蠕動身體想要下來。
(5) 嬰兒對待陌生人如同自己媽媽般,但較不具逃避性。
(6) 在分離情境中,嬰兒獨自一人時,他不會煩惱,或者是獨自一人時的苦惱甚於與媽媽分離的苦惱,就大部份而言,當陌生人在時,他比較不會煩惱,換句話說,當陌生人回到情境中時,減輕不少獨自一人的煩惱。
.
焦慮矛盾型(Anxious-ambivalent / insecure-resistant), 10-15%
分離時:分離使其痛苦,難被陌生人安撫.
重聚時:也許以生氣拒絕,發脾氣來要求親近媽媽;
或出現被動或太沮喪到無法發出想要親近的需求.
母親很難去安撫阻抗型的寶寶。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,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。當母親離開時,孩子會非常的沮喪;當母親回到身旁時,孩子又變得很矛盾,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,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。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:照顧能力差、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、不一致的行為。
(1) 嬰兒非常明顯地表達抗拒接觸媽媽或者與她發生互動,特別在第八步驟的過程。
(2) 嬰兒一旦接觸到媽媽,他會顯示中強度尋求接近媽媽,並維持此種關係,給人有種愛怒交織的感覺。
(3) 在重聚的情境中,嬰兒幾乎不會忽視他媽媽的存在,或者他會離開媽媽或者避開注視媽媽。
(4) 他或許會在陌生情境中表現不適應的行為,或許比其他兩類型的孩子更生氣或者比較被動。 .
.
紊亂型 (Disorganized attachment) , 5-10%
行為表現缺乏可觀察的目標,意圖,或能被說明但卻表現對母親的恐懼或憂慮、困惑.
主要的特徵是缺乏一致性的依附策略(coherent attachment strategy)。
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。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。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。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,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。面對照顧者,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,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,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,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。
(1) 此類嬰兒會有連續矛盾行為表現,如在熱烈迎接媽媽回來後,馬上移至牆邊或者房間的中間,然後一臉茫然。
(2) 此類嬰兒會有同時性的矛盾行為,如在反抗行為中,同時具有接近尋求媽媽,並希望維持此種關係。
(3) 此類嬰兒會有無指導性以及幹擾性的動作,如嬰兒在陌生人離開時會哭,會跟著她離開房間;或者以非常慢的動作打或抓父母的臉、眼睛或脖子等等;或者在一段長時間玩耍後,突然跑離開情境,毫無理由地哭或生氣。
(4) 此類嬰兒會有不對稱或不合時宜的動作以及姿勢,例如以不對稱的方式爬向父母,也會不預期地改變爬行方向等等。
(5) 此類嬰兒態度冷淡以及會有慢動作的表情及姿勢,如他會明顯地很冷淡或者有不活潑的動作,感覺上他似乎毫無目的在往前移動等等。
(6) 此類嬰兒不能適應父母所給予的指示,如父母叫他或回來時,會有強烈害怕的表情等等。
(7) 此類嬰兒有些動作無法歸類,如在父母回來時,嬰兒會舉起手或把手放在嘴巴,一副疑惑的表情等等。 .
許
依附的重要性
許多實證的研究發現:與母親具有安全依附的關係,其認知發展、社會能力、人際關係及自我認知都較良好,早期的依附更可具下列行為:
1. 分辨自己與他人
2. 環境的探索
3. 良心的發展
4. 認知潛能的達成
5. 知覺技能的發展
6. 邏輯思考的發展
7. 應付壓力與挫折
8. 自我信賴
9. 恐懼及焦慮的減輕
10. 嫉妒和競爭的分散
11. 自主性的發展
12. 自信的獲得
13. 自我接受的發展
14. 日後社會及情感關係的發展
因此,早期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,是建全人格發展的基礎,進而擴及其未來各種能力之發展,實在值得重視。
.
(1211)
err..茄茄…算唔算係第1類?我只係知佢唔係2、3、4型…但係佢痴我又痴得好緊要吓…
我覺得茄茄係第1類………
從佢返學既表現已經知道咯!!!
anson係安全依附型~~~
面對陌生人同環境都要幾十分鐘warm up, 之後我就可以抽手~~~
多謝你既資料, 好有用, 好有heart!!!
唔睇你卜係一個損失!!
anson點會有問題…… 你實在要十萬個放心, kekekekeke
損失麻…… 嚴重左~?! xdxdxdxd
只是來一個課堂總結吧;
謝謝分享啊﹗我一直都為這個問題而煩惱,因為我覺得我囝囝 (14個月大) 一直都無明顯既分離焦慮問題﹗
睇完你呢篇文章,我認為囝囝偏向逃避型呢種,大家分離之後再重聚,我抱起佢,雖然佢無要求落返地,但亦無咩望我,佢見返我都無咩表情。此外,佢一向都係個個人都肯跟,只要有人同佢一齊就OK﹗
你提及到呢類孩子既母親類型,全中啊﹗我就係咁﹗一來我個人好心急,真係冇咩耐性,二來我老公又就怕我會寵壞個仔,成日都叫我唔好抱佢咁多,三來日日淨係照顧個仔既起居飲食﹑做家務都忙到一頭煙咁,得閒坐底落黎我淨係想訓,所以真係冇咩時候係一對一咁同囝囝玩。
請問你既課堂中,有冇提及點樣加強孩子對母親既依附感呢?
不用客氣, 我多謝你真係會睇曬全篇就真!!!! (很滿足!!)
當然, 課堂係無教點增強對母親既依附感, 但我正在整理另一份資料, 希望你看過後會對你有些幫助….
俾少少時間我, kxdxdxdxdd
係我好感激你就真﹗你慢慢整理吓資料先啦,我會耐心等候的啊﹗
會努力整理, xdxdxdxdxdxd!!!
woo~~~我都睇晒啦! (唯有返工先有呢d時間…)
so thx for ur sharing…hazel係屬於”安全依附型”…咁我一定要繼續努力keep住佢先得…
好野!! 咁我要送你一個吻…… xdxdxdxdxd
安全型就好囉!!
加油呀!!!!
當然要睇曬全篇la, 你咁勤力搵中文版!
但睇完都唔知亞女係bin種?!
1) 佢一向送我出門口返工都唔喊, 極少扭唔俾我走;
2) 又唔多怕陌生人, 坐車or lift仲主動同人say hi;
3) 自從識行, 如果無大人拖住行的話, 自己行一兩分鐘都唔會搵大人, 再耐d先會四維搵, 但唔會喊;
4) “重聚”時多數同我say個hi就走左去, 當然間中都會要我抱 or 撒嬌;
5) e+仲唔怕黑…
(日頭99湊, everynite & weekend跟返我)
究竟係唔係我照顧佢時有出現左咩問題, 攪到亞女唔多依附??
咁不如問下99, 平時一心係咪都係咁?! 還是對住(同嫲嫲分離)既時間, 會有唔同?!
好多謝你既分享吖! 睇完你篇文對依附感呢個term了解多咗, 個人也放鬆咗d. 一路都誤會咗, 以為小朋友依附感重是因為缺乏安全感.
不過我真係要好好檢討下先得, 自從梓朗返咗bc後, 我真係少咗好多同佢一對一既時間. 放學返去買餸, 煮飯, 做完家務巳經無麼時間剩咁. 難怪呢排覺得佢越嚟越痴身. 真係好多謝你呀, 無你的分享我都唔知幾時先識反醒…
唔好咁講啦……..
你願意花時間看畢整篇文章, 我已經很開心很滿足了!!!
依附這一環是很重要, 也帶點難度, 大家都要多多努力啊!
最近ATTACHMENT呢個字令我有反思, 究竟我要幫BB定時瞓, 定時食, 用CONTROL CRYING控制佢自己氹自己瞓, 會唔會影響佢潛意識發展及社交能力等….
睇完之後發現, 套方法OK: 佢正正就係第一種, 而且以一歲B來說, 佢會自己玩, 肯同人玩(只係唔鐘意其他人抱), 肯自己瞓, 鐘意笑…. 我地O係身邊, 佢去到陌生地方都會週圍行, 隔一陣又笑笑口返我地身邊, 再去玩….
睇完之後, 我放下心頭大石
那你要多多加油咯!!!!
好正既分享呀﹗我應承你,我會睇晒佢!
不過呢句我都同意”小孩的依附感, 很有程度取決於照顧者的教養方式…. “
多謝台長指教!!!! (人家搵中文版搵得巧辛苦唷!!!)
教養方式一文, 我又在努力的整理資料… 希望有空你又會多看!!! (遲o的~~~)
照咁睇,靖天应该无分离焦慮,系咪?
這個問題, 我還在探索中…….. @.@
Thkx for yr sharing! A very good new year present!
如果會看畢整篇, 也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咯!!!